新闻中心 媒体声音 背景资料 会议日程 精彩图片 视频报道 天津发展 首页 中文 ENGLISH  
 
财经视界 从达沃斯到天津(二):解读论坛影响力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08-08-21 13:50

 

  其实,达沃斯小镇没有机场,它与外界的全部往来,依靠的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和一列翻山越岭的火车,即便是在最近的苏黎世下飞机,也要至少再坐3个小时汽车。所以对参会者来说,这趟旅途并不舒服。在此次瑞士之行中,《财经视界》的编导们一直在寻找达沃斯魅力之源。而央视主持人芮成钢曾经8次参加冬季论坛,也采访过不少大人物,本期“从达沃斯到天津”我们要和他一起聊聊,冬季达沃斯论坛的吸引力为什么经久不衰?

  (采访)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施耐德我可以自豪地说,论坛已经早就圆满走过了创建品牌这一过程。没有其它任何的平台能够像达沃斯一样聚集如此之多的高层与会者。

  很显然,施耐德的自信源于今天世界经济论坛声名显赫的地位,但其间的过程却是一路波折。上世纪70年代初,西方主要工业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施瓦布教授向“欧共体”提出联手建立一个论坛,直接倾听企业家们的声音,但当即被欧共体否决。于是,执着的施瓦布在1971年选址瑞士山城达沃斯,独自创办“欧洲管理论坛”。随后的十几年间,世界经济跌宕起伏,施瓦布和“论坛”也逐渐把视线从欧洲扩大到全球。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正式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发现,论坛的变化吻合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每当世界经济发生趋势性的细微变化时,它总能洞察到并随之变革。比如,根据世行的数据,86年世界经济总量只有约23万亿美元,之后开始快速增长,到了06年这一数字达到约48万亿美元。而论坛就是在87年更名世界经济论坛,关注全球问题。它对趋势性变化的洞察力,正是世界级企业所需要的外脑支持。除了富有远见,论坛平等、随意的交流方式,也是参会者津津乐道的。

  主持人有人说冬季达沃斯论坛是一个高端人物云集的地方,置身其中会有一种失重感。你第一次参加达沃斯论坛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吗?

  芮成钢:我没有。达沃斯本身就是一个很平等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是。理论上说这两年开始放松了一些要求,我记得2001年的时候不管是谁,即使你是一位总统,你是比尔•盖茨,可能你也只能带一两个随从,甚至不能带随从。你坐下来喝杯咖啡,旁边坐的人可能是立陶宛的总统,或者是谁,所以没有什么,那时候你看到的更多的是共性多于个性。到达沃斯自己拎一个包,穿着一身西装,但是套着一双雪靴,拎一双皮鞋,自己一个人走路,确实可能会摔一跤,也就这样,没有随从没有陪同人员。

  主持人作为一名参会者,你最想向你的观众或是朋友介绍达沃斯论坛一种怎样的精神或是理念?

  芮成钢达沃斯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你看得见的达沃斯,就是会议的日程上写的一二三四五,但那个某种意义上来讲都不是真正的达沃斯,真正的达沃斯是那个会议日程上没有的,那些一般的参会代表也不知道私下的这种活动,会议本身也会安排一些,然后另外你自己安排。比如说有一次我在达沃斯跟比尔•盖茨夫妇一块儿吃早餐,当时我看见比尔•盖茨拿着他当天的日程表,40多个私人会见,一天要见40多拨人。从早餐开始,跟我们开始他都是一个一个的私人会晤很多。会议自己也会安排很多行业的会议,比如说全球制药行业,它会把全球所有制药公司的CEO聚到一起单独开会,它这个会议是会议日程上没有的,也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你看不见的达沃斯。所以达沃斯真正的魅力,大家之所以不远万里飞到瑞士到雪山里去,很多是为了这种看不见的达沃斯,这种私下的会晤,这样你的效率更高。

  (现场)记者 徐伟: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虽然论坛是以高效率而著称,但它的工作氛围并不死板和严肃,反而是非常的轻松。站在我现在这个地方,这边就是欧洲最大的淡水湖——日内瓦湖,大家可以看到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非常漂亮。我身后的区域就是工作人员日常小聚的一个场所,大家边欣赏着美景,边在轻松的氛围当中讨论,一些好点子就这样产生了。

  论坛的工作分为若干组,每组通常不会超过三个人,他们的好点子最直观的体现在了每年的议题上,这也是每年能否吸引大家来达沃斯的关键。从欧洲视角扩大的全球后,论坛的议题也从经济延伸到了文化、环境、卫生等更宽的领域,但“紧抓热点、注重前瞻”的议题设置原则始终没变。议题的前瞻性也总是能给与会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很多新概念,向“全球化”、“企业公民”、“环保创新”等基本都是在达沃斯刚刚提出,很快就成为全球的热点。为此,每年一月冬季论坛一结束,设置下一年议题的工作就开始了。

  (采访)世界经济论坛议题组负责人 理•豪厄尔五、六个月之后,年会议题组和不同背景的相关人员会晤,讨论经整理后的反馈意见,咨询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在一月达沃斯和各区域峰会中讨论过的问题,哪些逐渐接受更多的关注?哪些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的?这期间出现了哪些新问题?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却非常重要。

  经过一年准备而最终确定的年会主题和分组议题,才能提起与会者的兴趣。比如,07年第37届世界经济论坛聚焦“变化中的力量格局”,短短5天时间,各个小型会议讨论的议题有226个,包括“能源价格”、“新兴经济体崛起”等等。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前瞻性的议题其实就是论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参与者之间的对话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坛是否成功。

  主持人:达沃斯是以什么为评价体系的呢?

  芮成钢:达沃斯会议这个人是不是有意思作为评价体系的,这个是整个今天西方主流社会都是用这种观念来评价。他是不是很多有的观点,他的观点做的事情,是不是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我认为这个可能是更在意的。没有太多人去考虑欠本身的东西。

  主持人:你已经参加8次冬季达沃斯论坛了,对于论坛的认识或感受有变化吗?

  芮成钢达沃斯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我觉得是一个商业模式达沃斯这种机构,英文叫做not for profit就是说非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但不是非盈利机构,这是有区别的。非盈利机构可能叫做not profit,这个叫做not for profit,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是盈利的。达沃斯的会费非常高,高达好几万瑞士法郎每年会议的会费,这些会员的会员费加起来可能上亿美金都不止,所以达沃斯是一个盈利机构,但它可以说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这是很好的商业模式。今天你要再去拿这个一个什么会议组织想去套用达沃斯这种方式的话很难,因为世界可能也就需要一个达沃斯,所以有一个达沃斯以后,每个人这一年里边花这么一个星期的时间,飞到世界的一个角落把这一年里该见的人都见了也就够了,这一年如果再有一个星期让你再飞到地球另外一个角落再去见这些人,你可能没那个时间了,所以我觉得达沃斯这个模式不一定好复制。

  正如芮成钢看到的,达沃斯能够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它的运作模式。对于这个非盈利机构来说,它也需要资金保证。目前,论坛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论坛战略伙伴的合作费、地区性会议的会费等来维持运转。扣除每年所需成本外,盈余会再次投资,或者是建立新的项目。到今天,世界经济论坛设立的基金总额已经达到1600多万美元。其实,不管是议题,还是商业运作,论坛的不可复制归根结底是它的理念不可复制。论坛总部有很多各方赠送的礼物,其中一个很直观的诠释了论坛的影响力。

  (现场)记者 徐伟:这份礼物是留给我们印象比较深的,这里有一个说明,是一位香港人送给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先生。它所描述的是宇宙大爆炸的情景,虽然仅仅是一个点,但是散发的能量却不可小视。其实这也在象征着世界经济论坛,虽然论坛只是一个小点,但是它所搭建起的一个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却让很多人在此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推动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小视。

  虽然对大众来说,财富论坛、福布斯论坛的品牌影响要远远超过达沃斯,但这并不会让世界经济论坛有任何不安。他们明确的锁定着目标客户,就是政府部级以上领导和大型企业的CEO,他们只在精英层面上推广。他们甚至认为,大众层面的主动推广或许会损害品牌。高品质、高端化的坚持最终为论坛赢得了控制世界85%财富的大人物,并且还在不断吸引世界级企业和全球精英的关注。

  主持人你参加过很多过国际性的比较高级别的会谈。你个人比较觉得哪一个对你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芮成钢:会议我现在每年都去的可能一个是达沃斯我会去。另外还一个是我们耶鲁的CEO峰会每年都会去,在纽约。那个会议模式就更不一样,更平等,每个人都有一个话筒,会议的人很少。但是达沃斯在做会议上确实是花了更多的心血。传统的这种论坛几个人在台上说话,也在逐渐被更多的更有创意的互动性的议程所代替。但我觉得真正的达沃斯就是看不见的达沃斯,那些这个世界上这些所谓最有影响力的人,最有权力的人,或者最有意思的人,私下的见面,单独的会晤和这种一个一个团体的见面会,这个还是达沃斯的主流,这个一点都没有改变。

  论坛看似随意,但随意是它要给参会者营造的感觉。恒久不变的高品质和高标准才是论坛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它为什么能产生今天这种影响力的答案。在世界范围内,追求高品质的大公司都会与它有志同道合的感觉,而最终加入其中,论坛影响力也因此生生不息。论坛的成功不仅给它自己带来了“好名声”,同时也让达沃斯这座雪山小镇获益颇丰。7月13日的独家报道《从达沃斯到天津》,我们就来看看每年只有短短5、6天的论坛,究竟给小镇带了什么。


稿源:天津电视台--财经视界 编辑:张晋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