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English
十一大文化场馆为津门百姓“传道授业解惑”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10-01-05 14:42

  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是中国创建较早、历史悠久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之一。其前身——直隶图书馆创办于1908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馆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承德道12号。1982年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更名为天津图书馆。

  1991年,由天津市政府投资兴建,可容纳藏书500万册(件)的天津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址坐落在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以北,中环线复康路南侧,处于天津市文教科研规划区内。

  天津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分为A、B、C、D、E、F六个区。馆内设有20余个阅览室,拥有1900余个座席。现藏书达400万册,其中古籍图书50余万册,被列为善本和特藏古籍的有8000余种,10万余册。各种活字版图书、明清小说、诗文集、地方志为馆藏特色;包括康有为《大同书》手稿等在内的近代文献及天津地方史料较为丰富。

  天津图书馆业务机构设有外借部、报刊部、采编部(采编中心)、典阅部、历史文献部、新技术应用部、信息服务部、宣传辅导部、数字资源建设部、馆办公室、共享工程天津分中心办公室。

  天津图书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馆方针,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1989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1994年在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二名,并被文化部再次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4年再次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创建的少儿图书馆之一。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少儿图书馆分别设立了小学生借阅处、中学生外借处、连环画外借处、成人外借处、光盘外借处、教参资料室、低幼儿童玩具室、电子阅览室。目前拥有藏书40多万册,读者3万余人。

  特色的馆藏(以连环画、教学参考资料、环保图书为特色馆藏)、科学的管理、畅通的网络、丰富的活动,使天津市少儿图书馆不仅在天津市少儿图书馆界,而且在全国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天津市少儿图书馆通过建立地区少儿图书馆四级网络,与天津市18个区县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及中小学图书馆(室)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往来和协作关系。天津市少儿图书馆已成为天津地区少儿图书馆的藏书中心、目录中心、业务研究中心、采编中心和活动中心。依靠四级网络,天津市少儿图书馆已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全市性的大型读书活动,而且参加人数逐年上升,近两年每次活动参加人数都超过80万人次。

  天津市少儿图书馆还曾两次与台湾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儿童与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多次组织召开少年儿童图书馆学术论文交流会及三北地区少图协学术研讨会。

  天津市少儿图书馆曾先后被天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授予“先进集体”、“红读活动先进集体”、“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天津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于2006年6月1日建成开馆。新馆位于和平区贵州路,主体建筑六层,局部八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由过去的1500平方米增加到5000平方米,阅读座位从30个增加到400个。图书馆设有展示区、借阅区、阅览区、电子阅览区、自习室、多功能厅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天津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对于丰富全市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将起到积极作用。

  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坐落于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与平江道交口的银河广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1.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展厅和功能齐全的文化休闲设施。其建筑外形为自湖面展翅飞翔的天鹅,线条流畅简洁,造型栩栩如生,极富时代感与艺术性。于2003年11月1日落成。是天津市规模最大、馆藏种类最为齐全的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是在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的大型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历史类文物与艺术类文物并重是其收藏的一大特色。馆藏各类文物近20万件,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玺印、砚台、甲骨、钱币、历史文献、近现代文物、地方民间工艺等多个门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藏品数量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外,天津博物馆还藏有各种专业图书资料20余万册。

  天津博物馆高32米,内部建筑共分三层。一层为办公区、贵宾厅、多功能厅和市民休闲区(即前厅,为共享空间,市民可以免费进入)。二层为艺术品展区,设有精品厅、瓷器厅、书法厅、绘画厅、砚台厅五个展厅。三层则是历史陈列展览区,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历史珍藏,还可以通过穹顶上“羽毛状”的天窗看到天空,享受阳光。

  作为天津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天津博物馆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为一体,竭诚为国内外观众不断奉献各种精美展览。天津博物馆不仅肩负着保护本地区地上、地下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更是集中展示华夏文明的一座艺术殿堂和承继天津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要场所。它的落成开放,不仅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又一重要场所,也为美丽津城增添又一道亮丽景观,也向世界递出一张充满个性美的新名片。

  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天津自然博物馆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的西端,前身是北疆博物院,于1914年由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 1957年正式定名天津自然博物馆。它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科研成果卓著享誉中外。馆藏的生物、地质、化石标本,以其来源广泛、门类齐全和珍品荟萃形成三大特色,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及世界性学术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天津自然博物馆现拥有各类标本38万件,居全国同类博物馆之首,有国家一、二级藏品1000多件,其中多数为我国乃至世界瑰宝中的珍品——模式标本。

  在古生物标本中,古脊椎动物是重点,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动物群化石的完整和丰富在世界亦属罕见。它们是研究古脊椎动物的进化及分类的重要依据。在植物标本中,低等植物的菌类标本比较丰富,还存有国内比较少见的国外苔类标本。高等植物中还存有一部分法国高等植物标本。在动物标本中,无脊椎动物和昆虫的模式标本较多。其中昆虫半翅目标本收藏得比较集中系统,软体动物和蜘蛛标本收藏也较为丰富。

  为了保护和弘扬天津市珍藏的自然科学文化遗产,1997年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新馆,新馆占地2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12000平方米,于1998年10月1日向世人开放。

  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基本陈列有:序厅、古生物一厅、古生物二厅、水生生物厅、两栖爬行动物厅、动物生态厅、昆虫厅、海洋贝类厅、热带植物厅。这些陈列采用国际博物馆界流行的主题单元展示法,围绕“地球与生命”这一主题,集中表现了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生物与周围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新颖别致、是科学、艺术、与高科技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新思维与风貌。新馆陈列经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组织专家评审,给予高度评价,并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天津戏剧博物馆

  天津戏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性戏剧博物馆。该馆设在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南门里大街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东会馆内。1985年筹建,1986年1月1日开馆。

  广东会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广东旅津人士(以商人为主)设立的集会、寄寓机构。由当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唐绍仪(广东中山县人)倡建。建筑宏大,岭南营造风格,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由门厅、正房、配房、戏楼和跨院、套房组成。会馆前为门厅和四合院,后为主体建筑戏楼。占地面积约1.5公顷,是天津市现存规模最大、装修最精美华丽的清代会馆建筑。主体建筑戏楼设计独特,看台分楼上楼下二层,可容400至600人;坐席分散座、茶座和包厢三种;戏台为伸出式,无木柱,台面70多平方米,观众可从三面观看演出;藻井高悬在戏台正上方,重约10吨,外方内圆,圆心用变形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不仅造型别致,还起到回音罩的效果,保持着自然音质和音量。不用任何扩音设备就能把声音原生态地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

  会馆的彩绘和木雕装饰独具风格,融南北技艺于一体,是全国稀有的中国传统古典戏楼。作为“南花北移”的典范代表,古朴的风格,精巧的建筑艺术,赋予广东会馆典雅、华丽、古香古色的气质,以其空间跨度大、设计巧妙和装饰精美为我国古典剧场中的骄傲。当年著名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苟慧生、龚云甫等都曾在此演出。

  该馆还是一处革命活动纪念地。1912年孙中山和黄兴曾登台演讲;1919年邓颖超在歌舞台演出新剧募捐灾款,为女难童补习文化,宣传“五四”精神;1925年共产党人安幸生在这里组织天津的纺织、印刷、油漆、海员等20多个工会,成立天津总工会,领导海员工人大罢工,支援“五卅”运动。

  1986年广东会馆修复后,天津市政府决定利用会馆建立天津戏剧博物馆,将原有的大殿、配殿辟为展厅,展出《中国戏曲简史陈列》、《天津戏剧发展史陈列》,举办有关戏剧活动和人物的专题性展览及原戏楼、舞台复原陈列。使之成为兼有陈列展览和演出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场所。 《天津戏剧陈列》,展示了上起汉代的乐舞百戏,下至当代天津舞台的新貌。展出有尚小云戏班用过的清代“升平署”戏装、戏神、道具、戏规、照片、唱片、泥人、模型等戏剧文物以及书籍资料、国际交流纪念品等1000多件。在陈列中,与刘赶三、李叔同等天津籍有影响的著名导演、表演家和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津门茶园和戏院等有关的展品占有突出的地位。

  天津戏剧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一座戏剧博物馆。集戏剧文物、史料收集、保管研究、展览宣传于一体,其中的“戏剧音像资料库”拥有87个剧种5000多套戏剧音像资料。可以说,置身博物馆是将历史文物建筑和中华民族的瑰宝戏剧文化同时呈献给了观众。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坐落于我国北方历史名镇——天津杨柳青镇。馆址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家大院。石家大院是一座拥有房屋183间,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封闭式建筑群,建于1875年,典雅华贵,气势宏浩。石家大院以精美的砖、石、木雕最具特色,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民宅建筑之一,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院内共有五道门十余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整个院落从空中观看,象是一个巨大的寿字。如果生人进去,没有人带路,立刻就会迷失方向,很难走出大门。其中无论建筑的整体布局,还是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置身于花厅,雨廊、书房、佛堂、戏楼等石府复原列之中,可使参观者感触到清末民初时期的乡土民风。其中的石府戏楼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不但整体造型落落大方,美轮美奂的内部装点,更是令观者瞠目。旧时孙菊仙、谭鑫培等京剧名家皆在此献过艺。

  1991年,石家大院被天津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

  杨柳青博物馆建筑面积为2900余平方米。有蜚声四海的杨柳青年画简史陈列;天津砖雕陈列;天津民俗陈列;石府复原陈列四个部分。

  杨柳青年画、刻砖刘、风筝魏、泥人张彩塑被世人称之为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的四绝,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在杨柳青博物馆内,陈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杨柳青精品年画百余幅。此种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作品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着重反映人民的生活及风俗习惯。艺术形式受宋、元传统绘画的影响,手法上善用寓意、装饰来表现。印绘结合是杨柳青年画的主要特点。通过民间艺人的精心套印和手工彩绘使画面栩栩如生。以其所具有的细腻刻画及晕染的面部、色调明快的服饰、丰满的构图,成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珍品。曾多次出国展出为众多的国外人士喜爱和收藏。

  在天津砖雕陈列馆中,展出了清末民初的130余件精美的砖雕艺术品。其中被誉为刻砖刘(刘风鸣)的作品最负盛名。他把原有的浅浮雕发展成为深雕、透雕。其特点是层次多,主体感强,装饰味浓。作品的内容多为人物、动物、花鸟、屋宇、桥梁等。刻制手法细腻,对眉目、羽毛、花芯、叶筋匀有生动的描绘,各具特色。

  在石家原来的寝室中,设有天津婚俗展,以实物及艺术手段生动的再现了旧时喜庆的婚俗场面。天津商俗陈列是以实物和微缩景观的形式再现了清末商业一条街。其中多彩的街头叫卖,形形色色的古老店堂,展示了天津传统商业民俗及文化的风采。

  杨柳青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精美的艺术,成为海外人士赞慕游访的胜境。由于它具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函,已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周恩来、邓颖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创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盛誉。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青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天津相识、相知、相爱,从这里求学并走上革命道路,传播革命思想,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中国成立后,两位伟人一直关心天津的工作,关注天津的发展,多次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对天津人民无比关怀。他们生前又分别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天津海河,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天津人民的特殊感情。周恩来、邓颖超把天津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天津人民对两位伟人倍加崇敬和怀念。天津是周恩来、邓颖超革命生涯的起始点和归宿处。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是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并报请中共中央批准,于1998年2月28日在周恩来诞辰百年纪念日前夕建成开馆。中央领导对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建馆期间及开馆后,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李鹏、李瑞环、李岚清、尉健行、宋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亲临施工现场和来馆指导工作。在天津建立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是天津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天津的光荣和骄傲,表达了天津人民对周总理、邓大姐的深厚感情。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建立,为人们世世代代铭记和缅怀两位伟人,提供了重要的纪念场所。这座园林式伟人纪念馆,是缅怀他们光辉一生,研究他们生平思想,展示他们丰功伟绩,光大他们高尚品德,继承他们革命遗志的全国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坐落在风光旖旎、景色怡人的天津水上公园风景区内,占地7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0余平方米。青石铺地、绿茵环绕的广场既有磅礴宏阔的气势,又有秀气雅致的风格,徜徉其间使人联想到两位伟人平易亲切的风采。具有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的主体建筑凝重朴实。建筑物两侧是大片散发着勃勃生机的草坪和各种花木。睹物思人,人们进一步领略到两位伟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现已征集文物、文献、照片及其他资料万余件,珍品达百余件。其中,先后敬放两位伟人骨灰的骨灰盒、周恩来曾乘坐飞遍大江南北并出访许多国家的伊尔—14专机和吉姆汽车以及他们的往来书信,极其难得。

  纪念馆主展厅包括瞻仰厅、生平厅、专机厅。全面展示一代伟人、两位楷模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品格风范。瞻仰厅正面耸立着周恩来、邓颖超汉白玉雕像,通高4米,为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教授创作,题名为《情满江山》。雕像背景是大型壁毯《海阔云舒》,高8米、宽15米,面积120平方米堪称世界之最。大厅东西两侧镶嵌着青石浮雕,面积100平方米,它记录着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开国大典、四化建设、举世敬仰等历史画卷和激昂场面。三组大型艺术品浑然一体,加之环绕立体声背景音乐陪衬,营造出举国上下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两位伟人的强烈氛围,庄严肃穆。

  生平厅展出内容按历史年代和专题分为九部分:伟人风采、追求真理、拯救中华、总理国务、领导妇运、力挽狂澜、继承伟业、英灵永驻、遗愿化宏图。在1200平方米的大厅内,通过463张历史照片,700余件文物、文献以及复原景观、沙盘模型、图表、绘画、多媒体、背投式大屏幕等多种展示手段,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周恩来、邓颖超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他们为创建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历程。

  专机厅陈列的伊尔14-678号客机,是1957年8月前苏联政府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它是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乘坐的第一架专机。自1957年至60年代中期周总理一直乘坐该机,周恩来曾乘坐飞遍大江南北并出访许多国家。

  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的关心支持下, 2006年纪念馆又增地14亩,历时一年半,于今年2月完成了西花厅复建工程,这一工程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07年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件实事之一。复原周总理和邓大姐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将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个亮点。西花厅位于北京中南海的西北角,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办 公和居住的处所。此处“西花厅”整体依照上个世纪60年代中南海西花厅的布局和风格1:1仿建而成。西花厅占地10728平方米,建筑面积3379平方米,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60米,由两个院落组成,前院用于周恩来和邓颖超接见重要国内外宾客,后院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工作、生活区域,室内陈设皆为原貌。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开馆10年多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400多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好评。纪念馆于1999年、2000年两次被天津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99、2000连续两年获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提名奖; 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1年9月被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还被评为天津市花园式单位。 2004年7月,被中宣部、人事部、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将纪念馆列入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圣地!也必将为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纪念馆是党中央决定在天津修建的、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十四届第67次会议决定在天津修建平津战役纪念馆,并责成北京军区牵头,会同北京市、天津市共同完成建馆工作。 1995年11月29日工程奠基,1997年7月23日建成开馆。聂荣臻元帅生前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江泽民、李鹏、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同志为纪念馆题词。

  平津战役纪念馆占地面积为4.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 由胜利广场、 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四部分组成。胜利广场占地1.1万平方米, 其环境艺术以胜利为主题。 开放式的前广场占地2300平方米, 呈半圆形, 红色连锁砖铺地, 中央伫立着高15米的国旗旗杆, 五星红旗在空中高高飘扬。反映两军欢庆胜利和军民共庆胜利的两壁弧形花岗岩浮雕分列前广场两侧,两根高12米有五种红色花岗岩砌成的圆柱构成胜利门,柱顶分别伫立着高4.7米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以及华北军区部队战士鸣枪欢庆胜利的锻铜塑像, 象征着东北、华北两大区军民携手并肩夺取平津战役的胜利。 通过胜利门进入占地8800平方米花岗岩铺地的主广场,广场中心象征着军民奋战64天取得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高64米、三棱枪刺造型的胜利纪念碑直插云霄, 枪刺柄是长城造型, “枪刺”与“柄 ”交接处的上下各三个巨型钢环,象征着在平津战役中成功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随后产生的“绥远方式”。纪念碑下面是能变换多种造型的大型喷泉,在彩灯的照射下,水花随着雄壮的军乐多姿多彩地喷向空中。广场东西两侧有各宽20米、高11米象征两支大军勇往直前的《并肩作战》和象征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的《人民支前》两组大型锻铜群雕以及火炮、坦克以及以及装甲车等大型兵器布列。

  纪念馆主展馆为高22米的三层建筑,雄伟挺拔,暖灰色花岗岩饰面,造型简洁,古朴庄重,既蕴含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风格。在展馆巨大牌楼式眉额上镶嵌着聂荣臻元帅生前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右下方是聂帅的签名。四是四十多米宽的花岗岩台阶将观众直接引入展厅。展馆陈列内容分为:序厅、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六个部分,展线总长740延长米,展出历史照片400余幅,历史文物2000多件,以及多媒体、电动沙盘、旧址复原、景观、雕塑、绘画等辅助展品。

  平津战役多维演示馆是目前亚洲第一大球体建筑,高43米,直径50米,它运用声、光、电高科技与多元化视听艺术手段,把全景式超大银幕环球电影与背景画和展场微缩景观结合起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听艺术形式,气势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战役的多维空间历史画面。

  平津战役纪念馆军威园坐落在平津战役纪念馆西侧胜利花园内,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总体呈长方形,四周护栏按船舷形式设计制作,远远望去好似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园内共陈列中国人民解放军捐赠的大型兵器展品16件,包括62丙型护卫艇、轰五飞机、歼五、歼六飞机、 HY—2导弹、HQ—2导弹、HQ—61导弹、双联57、 37 、30、25舰炮、1200深水发射炮及深水炸弹、鱼—1鱼雷、锚—1水雷,其中62丙护卫艇和轰五飞机是海军首次向地方捐赠。同时展有反映当代世界各国大型兵器的图片展览。军威园主题鲜明,陈列丰富,环境幽雅,是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良好场所,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400多万人次,充分利用天津解放日、 清明节、“五四” 、“七一” 、“八一” 、“十一”等重大节庆纪念日举办新兵入伍、宣誓、授衔、老兵退役;入党、入团、入队、成人仪式、升国旗仪式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1000多次。先后推出展览20余个,积极开展展览交流活动,先后赴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宁夏、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进行巡回展览。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组建平津战役史宣讲团,配合大中小学校德育课程,开展宣讲活动。积极开展军民和馆校共建,先后与解放军国防大学、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武警指挥学院、武警医学院等军事院校,陆、海、空军驻津部队有关单位,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新华中学等近百所大中小学校结为馆校共建单位。 1998年,平津战役纪念馆与天津警备区政治部被评为(一对)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单位。搞好对外宣传工作,开馆以来, 《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 《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天津日报》、《今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各大新闻媒体,报道我馆重大活动的新闻消息1500余条次,并采取多种途径扩大自身宣传,编辑出版了《军民共建铸丰碑》、《平津战役纪念馆》、《文物图集》三本大型画册;编辑出版了《平津战役纪实》、《走进最后的决战》、《巍巍丰碑励后人》和《光荣与使命》四本书籍。建立了宣传网站,不断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贴紧教育主题,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增加教育载体,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部队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商请空军为纪念馆捐赠了红旗—2号地空导弹,歼5、歼6飞机等三件大型退役兵器展品。2000年,商请海军向纪念馆捐赠了包括62丙型护卫艇、轰五飞机在内的海军大型退役兵器13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目前国内地方博物馆中规模最大、兵器种类最多的大型室外兵器展场——平津战役纪念馆军威园。军威园的建成,扩大了教育载体,丰富了展示内容,同时也为我市增添了一处新的文化旅游景点。

  十余年来,纪念馆坚持加强学术研究,积极组织开展文物回访和征集工作,不断夯实业务基础。深入挖掘已有藏品的文物内涵,建立了文物档案。继续征集涉及平津战役史等相关的革命文物。开馆后,社会各界踊跃捐赠,文物征集工作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共征集各类文物、文献资料811件(套)。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定期对室外各种艺术雕塑、大型兵器展品以及演示系统、变电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和消防监控系统实施维修养护。认真搞好绿化和场馆卫生工作,为观众创造整洁、优美、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2006年,被天津市民评选为我心目中的“津门新十景”。

  平津战役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先后被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市国防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吕祖堂)

  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芥园道南侧的如意庵大街吕祖堂内。吕祖堂原是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当时为永丰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后,改为吕祖庙观,定名为“吕祖堂”。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国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领各路义和团战士抵津,将总坛口设在了吕祖堂内,将五仙堂作为了拳场,大家日夜在月台上练拳习武。因吕祖堂濒临南运河,津西各县义和团大多在此落脚。义和团著名的首领刘呈祥、林黑儿、张德成等经常到此聚义拜坛,并与曹福田共商对敌策略,一些重大决策如:攻打紫竹林租界、天津城保卫战和攻打老龙头火车站都是在这里决定的。吕祖堂坛口在天津义和团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这一运动的重要遗址,也是目前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坛口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保护。1962年被列为天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初,由国家文物局拔款进行修缮,共搬迁了居民25户,对前殿、后殿、五仙堂、回廊等进行了全面翻修,并重新设计、修建了山门,于当年10月竣工。在紧张的筹备后,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1986年1月1日“天津义和团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目前,这是国内唯一反映义和团运动的纪念馆。

  义和团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大力开发资料、文献、照片和文物的征集工作。目前,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分为前殿、后殿以及五仙堂复原陈列三个部分。五仙堂,前殿原是供奉吕洞宾的大殿。吕洞宾的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92年重塑了吕洞宾和他的两个弟子济小塘、柳树精的像,主要介绍吕祖堂的历史沿革、道教知识和八仙简历,并陈设了钟鼓和幔帐,恢复了1900年时的旧貌。在前院右侧的回廊还集列了碑刻十余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碑林。

  穿过连接前、后殿的甬道,就来到了后殿。后殿原是供奉北斗元君、药王和药圣的大殿,重新维修后,现在主要陈列《全国义和团运动史》展。通过大量照片、文献、图表和文物,介绍了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尤其对义和团运动在天津的斗争情况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五仙堂陈列厅在西小院北侧,这里原是供奉道教北五祖的大殿,现在均按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景况进行了复原陈列。屋内家具和陈设均以黄布作围靠,1985年制作完成的四位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和刘呈祥塑像分列屋内,并再现了他们当年拜坛议事的场景。在五仙堂前方的西小院内还有一座义和团群塑像,是一尊红灯照女战士和三尊义和团战士英勇战斗的雄姿。

  天津义和团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悉心征集史料,收集文物。目前,已有藏品2000余件,其中不乏珍贵之品,如义和团首领赵三多使用过的刀、剑、标枪头;廊坊军卢村义和团使用的兵器等。同时,这里还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 1994年5月,被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津文庙博物馆

  天津文庙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将一处住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称卫学,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卫学亦改为州学。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学两侧增建县学,形成府、县学宫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庙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文庙又称孔庙,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庙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庙的中心,是祭孔正殿。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孟轲、颜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学子济济一堂。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它是整个祭孔活动的中心。在天津按照旧时的规定,对于孔子,每年农历春秋各举行一次祭典。农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这时所有的学校都要放假,要集体向孔子行礼,还要吃一顿捞面,聊表纪念“孔诞”之意。另外,东、西两侧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及历代的名宦、乡贤等。

  崇圣祠就是后殿,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东门内的两座过街牌楼也是文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楼为二柱三楼式,木结构,造型奇特。横额上有鎏金雕龙华板,精巧的斗拱支撑三座“五脊六兽”的四阿瓦顶,加之华士奎书写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宝点缀,使牌楼既气势雄伟,又玲珑秀丽。这也是对孔子的颂扬之词。

  文庙作为天津的名胜已保存500余年。在津门,孔子作为圣人也被祭祀已数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拨巨款多次进行复原保养维修。1985年市政府拨款90万元修茸并重建县庙影壁、泮池和棂星门。1987年成立了文庙博物馆并与同年十月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府庙大成殿复原陈列》和《孔子生平展》,馆内现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礼、乐器。比较重要的有编磬、古琴、古瑟、建鼓、应鼓、搏鼓以及铜爵、竹篚、竹笾等等,这些藏品表现了中华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馆内还不定期举办“祭孔古乐演奏”。

  天津民俗博物馆

  天津民俗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民俗博物馆,位于天津市的古文化街中心。该馆利用天后宫正殿为主的古建筑群体为馆舍,于1985年筹建,1986年元旦开放。

  天后宫俗成娘娘宫,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这一建筑群有山门、牌坊、钟鼓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和后殿启圣祠。正殿内“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披,头戴凤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两旁,殿内两侧还陈列銮驾一套。正殿两侧有四座配殿。山门北侧有张仙阁,悬于上空,为古文化街的过街楼,山门前有两棵26米高的幡杆(南杆实高26.2米,北杆实高25.94米),为明清遗存文物,布幡上分别绣着:“津门艺萃百肆迎春”和“溟波裕日济运通航”。山门外跨越幡杆80多米处与天后宫古戏楼遥遥相对。新建的天津民俗博物馆,除保留天后宫正殿及前殿的塑像作复原陈列外,征集民俗文物约2000余件,分别在四座配殿和藏经阁、张仙阁开辟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风为基本内容的陈列展览,系统介绍了天津漕运兴起、渔盐的发展和习俗;天津民间各路花会特别是“皇会”沿街表演;迎亲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烛和津门独有的“拴娃娃”习俗;天津店铺悬挂于门前的各式招幌;民间生活用品、乡土风情;衣食住行民俗;杨柳青年画、风筝、砖刻、泥塑、绒花、剪纸、编织等民间手工艺品和民间戏曲艺术。共建了长69米的天后碑廊,描绘出一幅幅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的历史风俗画卷,成为中外人士观光游览的胜地。

  此外,还经常举办不同专题的书画、服饰、刻瓷、根雕、百业画及民间工艺展览和展销活动。天津民俗博物馆每逢重大节日还要在古戏楼和广场举办传统的戏剧演出及民间花会表演,并展卖各种民间艺术品。

稿源北方网 编辑:吴宏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