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连续5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百姓生活步步高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11-12-01 18:10

  舒适 公交集团每年都更新数百辆公交车。新车宽敞明亮,配有空调,市民出行条件不断改善。
  快捷 “邮政交费一站通”服务平台投入使用,邮政网点可代收固定电话费、手机费、上网费、公交卡充值等,方便了市民生活。
  方便 一座智能化立体停车楼在万德庄地区投入使用,150个泊位缓解附近业主停车难问题。
  解困 红桥区为方便肢残困难群众出行,陆续向全区百名肢体残疾人员免费赠送轮椅,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帮扶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为首批100余名特困大学生颁发了《就业帮扶证》。拿到《就业帮扶证》的困难生,将在大学生活中享受到免费的专项就业咨询、创业培训等多项就业服务,以保障大学毕业后顺利就业。
  助老 “缺少日常照料、料理家务困难、一日三餐犯愁”,是空巢、孤寡老人的主要生活难题。和平区泰康家庭服务公司开办了为空巢、孤寡老人送餐服务。
  创业 本市中医药大学大二学生刘怀英自己当老板,做起了快餐生意,既不影响上课,又不耽误创业,成为在校大学生中自主创业的典型。
  市民生活水平连年提高,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促进这一行业加速发展。市妇联家庭服务公司举办涉外家庭月嫂免费培训班,由外籍教师任教,进行日常英语对话、国外生活习惯等内容强化培训,以便月嫂们更好地为涉外家庭提供服务。
  家门口吃上放心早点 推进便民商业设施建设作为2009年本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为百姓生活提供方便。不少社区内,新建了菜市场和商业中心,新建多家主食配送中心和放心早点快餐店。
  家庭医生受欢迎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2010年本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一种以家庭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居民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在和平区率先启动。这种通过社区医生与居民家庭签约,居民们可获得健康管理、爱心指导、社区医疗、医指通导诊等个性化服务,并根据居民实际情况,以特定式、订单式服务解决居民健康问题。
  “大笑俱乐部快乐多,唱唱跳跳多快乐。哈哈哈哈,多快乐……”每周六上午,在河西区越秀路附近四号路小学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舒心爽朗的笑声,那是来自本市首个专门研究“笑”的群众性公益组织——大笑俱乐部的“笑友”们在切磋“笑技”。

  天津北方网讯:5年来,天津市连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在住房、教育、社保、就业、医改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为百姓生活带来便捷与实惠。

  以民心工程带动民生建设成天津工作特色。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将改善和保障民计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5年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内容涵盖住房、就业、收入、教育、社保、医改等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办成了一批群众普遍受益的大事,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凝聚起了宝贵的民心民气,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天津、建设天津、发展天津的极大热情,广大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民心工程实施以来,不断健全企业职工收入增长机制,连年提高工资最低标准,颁布工资指导线,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三年连调”。建设种植业设施农业45万亩,大力扶持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增收,使农村居民收入连年增长。在市委、市政府促进群众增收18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截至2010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8.6%,增速居全国前列。

  ●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采取经济拉动、政策促进等措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从业人员达到714万,新增就业158.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0年底,通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开展创业培训等方式,鼓励自主创业,带动17.7万人就业,帮扶8.1万名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安置保持动态为零,其他困难群体就业率在86%以上。

  ●加快社区建设

  民心工程实施以来,社区配套设施日臻完备,满足了各类群体的生活需求。新建菜市场99个,全市标准化菜市场累计达到253个,新建社区商业中心201个,农村便利店966家,配送中心5个,提升了居民社区的商业服务水平。大力建设“放心早点”工程,全市早餐商业网点累计达到8755个。新增养老床位近1.34万张,新、改、扩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511个,满足老年人日常就餐、家政服务和医疗保健等需求。建设社区健身园4230个,体育公园33个,全市300所学校的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

  ●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了全民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对从业人员,进一步调整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打破城乡、身份、国籍等界限,实现对所有在津城乡职工和从业人员全覆盖;对无业居民,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两项新型保险制度,凡具有本市户籍的城乡居民,均被纳入保障范围。截至2010年底,全市945万人享有医疗保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人才强市

  “十一五”期间,本市基本形成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智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今后,本市将进一步加大育才和引智力度,争取到2015年,本市人才总量达到255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33.5%。

  “十一五”期间,本市人才总量由148万人增加到19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99万人。制定出台100余件法规政策,形成了覆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各环节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聚集效应初步显现,54位两院院士和3300余名国际大师来津开展合作交流,新引进留学生4000人,在津留学回国人员已达1.5万人,实施引智项目1480项,来津的各类外国专家达到7.5万人次。“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111名第一层次人选中有65人进入国家级人才计划或获得国家级资助,93人承担国家或市部级重点科研、自主创新项目480余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达到198家,累计进站博士后2100余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00余项,在全国率先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5个。在津院士、特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授衔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达到4784人。出台引进人才服务办法,建立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机制,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率先建设人才强市。当前,我市正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和生产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下一步,本市将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25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38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46万人。撰文蒋 娟雷风雨摄影王 津刘 筝孙晓滢高 山张 立纪长岭庞 剑曹 彤尉迟建平

稿源:今晚报 编辑:张璟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