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天津原生态湿地 湿地扩容站在“十字路口”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12-04-12 17:19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地处海河平原上,丰盈甜美的海河水流得川满河平,河网之间也镶嵌着众多明镜般的大小淀洼,从而组成了天津特有的亲水自然景观。早年间天津的湿地可谓星罗棋布,用丰富的物产以及清新的氧气供养和滋润着津门父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湿地消失了,但也多了许多新的湿地保护区。那么天津以前的湿地是什么样的状态?现如今还保留了多少原生态湿地?

  曾经津城的“星罗棋布”

  首先应明确湿地的含义,湿地是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天津仅水域面积就达5200多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5%,当时天津的生态自然景观可谓是水域连片,河流纵横,湖泊坑塘比比皆是。当时民间有“九十九洼淀”之说,虽然这“九十九”只是虚数,但也足见数量之多。天津的湿地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海河平原成陆和海退的过程中形成的古泻湖,其中规模和名气最大的七里海、塌河淀等原生态湿地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七里海其实在早年间共有三个部分,即前七里海、后七里海和曲里海。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周边地域开垦为大片粮田,现后七里海和曲里海已经不复存在,咱们现在看到的七里海就是当时的前七里海,而且跟以前相比面积也缩小了许多。

  据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成员、环境文化研究学者尹树鹏教授介绍,这塌河淀特别值得一说,它是天津少有规模较大且天然形成的原生态湿地,关于它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位于现在北辰区的塌河淀曾是一个方圆百里的浩淼大淀,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这里来了一队辽国的女骑兵,为首的是能文能武的辽国女统帅,她姓萧,名燕燕,人称萧太后。她当时三十岁出头英姿勃发,站立在水边向水面望去,只见方圆百里的水面宛如平镜,淀边水草茂盛,气候凉爽。这里没有山峦的起伏,一马平川,水甜草青,冬天不很冷,夏天不很热,真是天赐的牧马场。于是她急忙派人告诉坐镇析津(现北京)的儿子,让他派人在此处为她修建一座行宫。

  不到一个月行宫修好了,近水处修一宫殿,面水开窗,檐脊上挂满银铃。萧太后每早都要面窗临水梳洗打扮,水面的微风吹动银铃,带来阵阵响脆的铃声,于是她给宫殿起名为“银銮殿”。萧太后着实在这享乐了几年,谁知后来的日子里,发生了几次地震,萧太后离此而去,银銮殿也就倒塌沉入地下了。从此,离天津市区最近的东北部就出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水面,也就是后来的塌河淀。

  尹教授介绍,在后来的岁月中,塌河淀为了保卫天津城吞噬了上亿吨海河支流携带的泥沙,大部分被淤成一片广袤的土地,其余残存部分则修成了中心城区东北部的“永金水库”。此外,像当年比较有名的三角淀、麦子淀、卫南洼等湿地也都已经消失了。

  如今津城的四片“绿肺”

  近一个世纪以来,天津湿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的势态,天然湿地面积已由上世纪初约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5%减少到不足20%,且大部分集中在市郊附近。目前规模较大的是宁河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

  七里海的原生态湿地地处天津东北,在宁河县的西南部,是国家级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不可多得的纯天然“风水宝地”。七里海水域辽阔,水质优良,苇草繁茂,天然饵料丰富,非常适宜鱼、虾、蟹生长,也是天津重要的水产品基地。盛产的鱼类有草鱼、鲤鱼、鲫鱼、鳝鱼、泥鳅等,盛产的禽类有雁、鸭、鹅、鹭等,盛产的兽类有狐、貉、獾、兔等。不过最有名的还是“七里海,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七里海盛产的银鱼和紫蟹,明清时曾是献给皇上的贡品,而且它还是天津最大的芦苇产地。

  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武清区东部,适宜芦苇生长,是我国北方地区为数不多、原始地貌保持较为完好的典型芦苇湿地。大黄堡湿地是京津两大都市间面积较大且纯天然的芦苇湿地,而且是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途中的一根重要链条,堪称湿地中的瑰宝。

  北大港湿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东南部,是每年亚洲东部候鸟南北迁徙中的重要一站,面积占到大港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到秋末的时候,从这里经过的鸟非常多,有天鹅、丹顶鹤、苍鹭、大鸨、灰鹤等等,每年鸟类迁徙经过北大港湿地的时候都会有大量摄影爱好者和学者来此观景。

  团泊洼湿地是著名的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静海县东部。这里最重要的团泊洼水库建于1978年,是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内设植苇防风平台。这里水域辽阔,环境清幽,水产资源及水生物蕴含极广,盛产鱼虾,栖息着40多种珍禽。团泊洼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湿地扩容站在“十字路口”

  河流众多与支流纵横交错是天津水生态景观的特点,所以谈到湿地自然会深深地勾起天津人亲水的情感。

  无论是已经消失的塌河淀,还是仍展现活力的七里海,都养育了众多津门儿女。百里苇荡所产的铁杆苇子、春秋两季迁徙驻足的野禽、捕不尽的鱼蟹、甜美的莲藕和菱角,都是它们赐给天津人的天然物产。而且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的蓄水量,能起到很好的缓洪、滞洪、调节气候和防止环境干旱的作用。

  庆幸的是,当今的人们已经开始明白生态是自然与物质文化的基础,越来越重视湿地的保护。近些年天津市已启动湿地修复保护工程,对现存的几大湿地都进行了重点修复和保护。

  湿地的动物逐年增多,湿地植被越来越丰茂,湿地景观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也越来越强。如今在“菊黄蟹肥”的金秋时节去七里海钓蟹,在北大港湿地拍摄候鸟迁徙,去团泊洼湿地郊游野营,都成了天津周边游热门的选择。

稿源:今晚报 编辑:张瑜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