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天津滨海新区深化改革勇为先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12-04-13 18:11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天津滨海新区有着为国家改革开放积累经验的重大责任,我们要有‘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敢于为全国深化改革探路。”天津市委副书记、滨海新区区委书记何立峰表示。

  改革让权力“阳光运行”

  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正在成为全国最具潜力、最有活力、最为开放的现代化新区之一,新区快速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2009年中央批准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组建了全国同级区域中部门最少、人员最简的党政机构,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今年春节后上班,天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通过《深化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强化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作用,理顺区政府、各管委会、街镇之间的权责关系,实现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利用配置、财政预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机统一,确定到2015年基本形成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

  3月1日起,在已向滨海新区下放110项行政审批权限的基础上,天津市向滨海新区下放第二批65项行政审批权限和职能事权,赋予滨海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改革权和创新权。滨海新区创新审批事项的动态管理和服务下沉运行机制,简易事项尽可能授权给街镇,方便群众。

  2010年滨海新区成立后第一年,新区区委、区政府按照国务院批复总体方案和天津市实施计划,将综合配套改革细化为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土地管理、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五大重点改革;2011年,又拓展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涉外经济、城乡一体化、国企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五大重点改革,总计“十大改革”,闯入“深水区”。

  土地管理制度是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内容之一,新区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2010年1月27日滨海新区成立了土地管理委员会,采取集中统一、民主决策的议事规则,集体审议新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出让方案、管理政策。“这一制度避免分散运作和为了引资自行优惠的现象,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新区副区长蔡云鹏说。

  从2010年2月10日起步,滨海新区实行土地集中交易日制度,每月10日定为集中交易日,在滨海交易厅,向各类企业集中发布土地出让信息,企业在固定的时间集中了解,参加公开竞价。滨海新区还实行土地出让“打包一口价”,即核算清所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地块周边公益设施的分摊费用,在土地出让时打包叠加,由受让方一次性缴纳。“打包出让”简化了企业报批手续,缩短了建设周期,遏制了寻租空间,土地市场管理成为“阳光下的行政”。

  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行“两年一次评估调整、五年一次滚动修编”的动态管理体制,集约用地的强度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全域2270平方公里土地“精耕细作”,提高利用效益。

  改革让群众受益得实惠

  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位列滨海新区“十大改革”之一。滨海新区外来常住人口已达到124.45万,超过了户籍人口。对外来常住人口,滨海新区推出两种具有特色的政策性住房——蓝白领公寓和订单式限价商品房,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领,多层次、多渠道、科学普惠的整体住房供应体系。

  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管委会已建成200余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解决了20多万员工的住房需求。今年新区又开工建设44万平方米计8000套。

  面向新区的外来常住就业人群包括其中的“夹心层”,新区政府提供订单式限价商品房,按“成本法”确定销售价格。新区对应各功能区,规划了欣嘉园,中部新城南、北起步区以及天津生态城4个订单式限价商品房建设片,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生态城的订单式限价商品房,借鉴新加坡的公屋经验,首批600套今年4月起以成本价销售,每套公屋60平方米,包括卧室、卫生间、厨房、小书房。

  滨海新区成立后,通过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无缝对接,努力实现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顺畅就医。

  2010年底,滨海新区选取市第五中心医院和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置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两者在人事、财务、业务等方面分开。医疗服务中心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承担预防保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由第五中心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紧密“捆”在一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万人设置一个,延伸进居委会,达到社区医疗服务全覆盖。

  新区卫生局副局长郭善勇说:“分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混合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功能,往往重医疗轻公卫,公卫和医疗分家,各司其职,体现出专业性和公益性。”

  滨海新区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人员轮岗制度。同时,滨海新区探索建立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已在2个社区试点,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团队。

  改革让科技创新“领航”

  滨海新区已形成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为主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集群。新区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从科技体制入手,锁定关键环节,缝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打造“科技创新领航区”。

  滨海新区聚集科技资源,着力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创新能效。坐落新区的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其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动漫与影视特效渲染、生物医药数据处理、空间地理信息处理等4个产业基地以及产品设计与仿真平台正在抓紧建设。

  滨海新区激发科企对接动力,推进成果转化。自2010年开始,新区与中科院合作举办5次成果对接会,59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成果与新区企业“牵手”转化。滨海新区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对接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去年滨海新区成为国家863计划首个产业化伙伴城区试点,企业介入科研,成果直奔市场,90个项目签约。

  知识产权交易所在滨海新区成立,征集了300多个可挂牌交易的项目,建立了政府科技招商招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平台,探索知识产权挂牌竞价、交易、结算、评估等功能,使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滨海高新区的海泰担保公司和天津开发区的泰达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开办专利质押贷款,成为银行和科技型企业的“红娘”。新区通过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金融和中外投资机构共同设立科技投资企业和科技产业基金,已成立清洁能源、生态产业、物联网、医药医疗等多家基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滨海新区推行高端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对高水平团队和人才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携带可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创新创业。位于新区由卫生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成了药物发现、中药新药研发等6个核心技术平台,引进研发项目和团队200余个、创新型企业100余家。本报记者陈 杰

稿源:人民日报 编辑:覃贻花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