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拨开云雾见月明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12-09-12 09:58

  在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内地的排名下降3位至第二十九位。这是中国内地竞争力排名自2005年以来首次下降。尽管世界经济论坛对此并未作出更深入的解读,但不少舆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近年来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正趋于放缓。那么,究竟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增速以及中国竞争力排名的下滑呢?

  毋庸讳言,在外部发展环境持续恶化,内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依然突出的大环境下,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确实有所加大,风险不容忽视。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3年来首次跌破8%,引发外界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担忧。中国经济目前仍在筑底过程中,增速回落已取代物价压力成为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

  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总体上没有改变。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因素,其进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中国当前仍然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从供需两个角度看,经济发展都有巨大潜力。

  中国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也比较大。在财政政策方面,当前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迈上10万亿元新台阶,而财政赤字率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国债余额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在货币政策方面,CPI的回落也为货币政策创造了更大空间,而处于较高水平的存款准备金率也有较大调整余地。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符合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7.5%的预期目标,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当前,中国经济需要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因此,中国政府确定的经济政策目标不再是保增长而是稳增长。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稳定的适度增长,而不是再迅速刺激回到曾经的两位数高增长。稳增长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短期措施来应对,而是要同促进改革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拓宽经济增长空间和提高增长质量。中国在稳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调结构的力度,努力通过刺激内需、淘汰过剩产能和粗放型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有助于推动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当然,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的一切问题仍然需要在发展中去解决。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关口。只有充分利用当前市场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调结构、抓改革,中国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下一个30年的经济蓬勃发展打好基础。(文/陈建 )

稿源:经济日报 编辑:覃贻花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