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天津印象--民俗故事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13-12-06 15:05


  1、哪吒与天津闹海

  很多年前,海河狮子林桥附近有一个哪吒闹海的铜质雕像,二龙戏珠的喷泉造型。为什么那里会有哪吒闹海的形象呢?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天津因系海口,又有陈塘庄、望海楼、小仪门口等地名,古代还有海浸陆地现象,有人认为哪吒是在天津闹海。

  从目前的资料整理中可以认定,哪吒出现在天津不是牵强附会,“哪吒闹海”传说就源于天津市河西区陈塘庄一带。陈塘庄的老居民中流传着一个传说:《西游记》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曾镇守陈塘庄,李靖的三儿子哪吒曾在这里闹海,杀了龙王的三儿子。

  据专家考证,《西游记》中吴承恩对托塔天王李靖父子有过详细描写,据史书记载,在写《西游记》前后,吴承恩曾多次到天津游览并搜寻素材。那时的天津卫是水乡泽国,对于生在江苏淮安的吴承恩来说,自然有几分亲切。所以,在他的故事里出现天津卫的影像是合情合理的。陈塘庄地处海河边,在吴承恩的故事里成为“东海重镇”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哪吒的形象是有乡土气息的,哪吒是不多的与海有关的英雄形象。在吴承恩的笔下,他脚踏风火轮,身体是藕节组成的凡胎,不是肉体的英雄。而且,哪吒的原型很像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怀抱鲤鱼的胖娃娃。

  2、拴娃娃与洗娃娃

  拴娃娃,是民间最典型、最普遍的求子方式。旧时,位于海河三岔河口处的天后宫大殿天后圣母右侧供有“子孙娘娘”,传说她专司有无子嗣之事。

  前来求子的一般是婚后一二年仍未有身孕的妇女。求子的过程中,求子的人许下许下愿望,然后就从娘娘神像前偷偷抱走一个泥娃娃带回家中。回家后,不能把小泥娃娃露在外面,而要放在炕褥里角边藏好。一旦真的怀孕生下孩子,才能把小泥娃娃拿出来,送到“洗娃娃铺”将小泥娃娃“洗大”,即给它加些新泥,重塑一个1尺左右大的娃娃像。

  当洗大的泥娃娃被家长带回家后,作母亲的要将其供在炕琴(一种摆在炕上的家具)上,待之如同亲子,一日三餐都要供上食物、碗筷,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为其添置新衣服。所生的孩子排行第二,长兄的地位留给泥娃娃,民间俗称“娃娃大哥”或“娃娃哥”。每一年,家长都要到“洗娃娃铺”去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泥像,视为长一岁。随着其真弟、妹的成长,娃娃大哥的泥像也由幼年变为青年,由青年又变为老年,不断变化形象,称谓也随之变化。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像侍奉真人一样对待“娃娃大哥”、“娃娃大爷(ye)”或“娃娃爷爷”,并对其格外尊重。

  3、天津皇会

  天津皇会原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民间口传源于元明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清康熙四年(1665年)始,后更名为“皇会”流传至今。天津皇会是旧时天津民间极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它最初仅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其诞辰吉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举行的庆典仪式。

  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倡仪,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送驾、十八日接驾、二十日和二十二日“出外散福”。这就是最初“娘娘会”的活动。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据说康乾两朝皇帝在南巡过津途中,“娘娘会”都要冲龙舟表演一番,两朝皇帝大加赞赏,御赐黄马褂,从此天津皇会名扬四方。

  天津皇会的会档分为三类:一是服务性质的,如扫殿会、净街会、请驾会、梅汤会等。二是仪仗性质的会,如门幡会、太狮会、广照会、宝鼎会、接香会等。三是以各类乡村民间花会为基础的表演,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皇会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杠箱、鲜花、法鼓、门幡、秧歌、提炉灯、大乐、高跷等40余种,可谓“百戏云集”。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皇会已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庙会形式。

  4、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清代中期是杨柳青年画的全盛时期,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典故、戏曲、时事、世俗佳境、名胜风景、仕女娃娃和花鸟走兽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图案就是娃娃抱大鲤鱼的“连年有余”。杨柳青年画色彩鲜艳,表现手法细腻润泽。所表现的仕女艳丽俊秀,衣着华贵精巧。娃娃嬉乐自在、活泼可爱。加之该画是用木版套印与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使画面层次分明。因此,杨柳青年画被人们称之为“细货”。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卫货”。

  近年来,杨柳青年画,在全国历次画展和历届全国年画评选中均得到好评并不断获奖。杨柳青年画先后到英、法、意、比、加、日等国展览,均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5、老天津做寿

  老天津大户人家举办寿礼一般要举办3天,谓之稳寿(亦称“暖寿”)、庆寿、谢寿。

  第一天的稳寿基本不邀请外人参加,是家里人为庆寿和谢寿做准备工作。首先要布置寿堂,寿堂大都设在堂屋。迎面通常要悬挂一幅大红缎子的寿幛,上面绷着彩色绫绢做成的平面凸起的老寿星,或是绷上一个大金寿字。这一天,家人要吃扁食(饺子),谓之“催生”。

  庆寿这天,做寿之人被称为“寿星佬儿”,穿戴一新,端坐在寿堂正中的上座,接受儿孙等小辈家人的贺拜。儿孙等家人要依辈分次序叩头行礼。然后,亲朋好友们陆续随来随拜。寿星佬儿在受礼时,凡有未成年小孩儿,他都要赏给红封子,赏钱多少不拘。这一天中午必吃“四个碟面”捞面。煮面条时不可以将面条揪断,取“长寿”面之意。晚间的饭莱丰满实惠,多为鸡、鸭、鱼、肉、海鲜和稻米饭,其中最后上的芫荽汤清香解腻。亲友多的大户人家,要摆几十桌宴席。坐席一律使用板凳,加红套,桌面铺红桌布。第三天的谢寿,是主家为感谢众亲友而举行的酬谢礼,多以摆宴席、唱堂会、打麻将等形式进行。时至今日,为老人贺寿祝福仍是津城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事之一,但寿礼中的一些繁琐布置和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大为简化。

稿源北方网 编辑:张璟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