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天津市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调查:保护清水在行动
http://www.tj-summerdavos.cn 2014-04-17 14:01


于桥水库库区开始统一安装防护网

  天津北方网讯: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本市农村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区县呈现河道、坑塘和湖泊“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农药残留污染水土、畜禽养殖粪肥渗漏、水环境监管不到位等现象,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着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各区县纷纷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保护和管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有些问题还远未彻底解决,仍然时刻警醒各部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为农村群众创造更美更好更宜居的水生态环境。

  问题1

  水环境脏乱差影响新农村形象

  治理

  加大清整绿化力度恢复河塘清澈容貌


北辰区青光镇对区域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据调查,本市境内有120多条农村骨干河道,总长1730公里。农村镇村周边遍布大小坑塘共5000多个。这本是农村水生态环境的自然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农村河道淤积严重,坑塘更是水质恶化。记者深入农村实地走访,发现“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池塘”等现象经常可见。

  市政协委员、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玉佩感叹,“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些村镇改造后没多久后便污水横流,河道、坑塘被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呈现出严峻的局面。而农村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够,成为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一大瓶颈。”农村水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当地老百姓看着堵心,也影响了招商引资环境。区县领导层意识到,没有一个好的水环境,谈不上建设独具特色的宜居新农村。环境也是生产力,只有“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就不能实现科学发展。

  面对群众的呼声,市政府把改善水环境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2008年启动实施三年水环境治理工程。其中要完成29条农村骨干河道治理任务。2011年又投入近百亿元,启动实施三年“清水工程”,届时,区县建成区内将基本消除河道黑臭、实现水清。

  涉农区县抓住两大水环境整治工程机遇,借助市财政资金的扶持带动,投入大量地方财力物力人力,做足水环境治理这篇大文章。在清水行动中,各区县以建成区骨干河道为重点,重点开展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治理,对河道堤岸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有效清除河道垃圾死角,使农村河道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西护城河是宝坻城区主要排沥河道之一,由于近年来治理不及时,淤泥深度已经达到了两米多,水质发黑变臭,去年被列为清水工程重点治理河道。施工负责人张桂永告诉记者:“我们对这条河道的治理,不单单是清淤工程,还要对河道两岸的排污进行整治,尤其河道两岸有企业排污的,管道铺设进行截污,保证治理后的河道不再受污染。”

  河道治理仅治脏乱还不够,必须与植树造景、绿化美化工程紧密结合,形成生态治河的局面。各区县通过河道清淤、截污、生态护坡,使河道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功能得到加强,达到河道功能性、生态性和景观性的和谐统一,实现“一条清水河,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效果。三年来,全市通过清水工程新增植树绿化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新建成各类景观节点百余处,龙凤河、北运河等一大批河道成为集生态景观、休闲旅游多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河道,为促进沿河地区经济开发、招商引资及改善人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河道治理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七个大型郊野公园了。隆冬时节,漫步在武清区北运河郊野公园的沿河林地间,依然可以享受到户外游玩的休闲乐趣。区水务局工程规划科科长马宇平介绍说:“我们对北运河武清中心城区段河道进行清淤拓宽,然后建设滨水景观带,种植了大量的地被植物、宿根的花卉,还有一些乔木和花灌木、水生植物及果树林,把北运河的文化底蕴与武清的水绿优势和优美乡村景观有机结合,为群众营造休闲娱乐胜地,为城市增添绿肺。”

  北辰郊野公园坐落在经过清淤治理的永定新河和新引河的两河三堤上,全长28.5公里,占地6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绿化面积达13000亩,栽植各种乔木72万株、花灌木117万株、藤本类34万株、地被植物145公顷、水生植物80公顷,所有草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种植的成活率较高的植物。“大绿、野趣、生态、三季花开、四季常绿”是该郊野公园的一大特色,来自市区的游客赵先生说:“咱这个公园比较自然,尤其水面很宽阔,空气特别好,像草地还有树的各种颜色,周围的渔船、钓鱼的人,感觉非常休闲,在这儿呆着也是一个享受,让人很舒服。”

  问题2

  面源污染严重危及群众身体健康

  治理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保护饮用水源安全


宁河农夫生猪养殖基地建成大型沼气罐,使猪粪变废为宝

  调查显示,面源污染是造成本市农村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来自村镇生活污水、禽畜养殖粪便、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水土流失和暴雨径流等,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如河流、坑塘、湖泊、水库)所引起的污染。

  本市农业主管部门经过反复调研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作为防范农村面源污染水环境的重要举措。即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广生物农药,采用农业科技,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是对肥料在农业生产中重要地位的典型写照。然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河道水体富营养化,而且造成农民收益下降。近年来,各涉农区县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范,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另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

  据市植保专家介绍,本市推广运用的绿色防控技术、设备主要包括:杀虫灯诱杀技术、微生物防治技术、性诱剂诱杀技术、彩板诱杀技术、生物天敌防治技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等。目前,全市已建成的20万亩设施农业“放心菜”基地全部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代替化学农药。

  作为天津饮用水的最重要水源地,蓟县于桥水库周边有7个乡镇、20万人口,其中68个村庄养殖有4万头猪、18万只鸡、5千头牛,库区四周还有大量旅游农家院。其所产生的面源污染严重危及水库的水质安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桥水库周边水环境治理,蓟县人民更是责无旁贷。2010年8月,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经市发改委批复启动,工程总投资1.29亿元(蓟县部分),蓟县政府迅速建立工程指挥部,共清理村落垃圾127840立方米,安放垃圾桶4812个,安排保洁员413名。初步形成了“户集中、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转运处理系统。沟道坑塘治理工程清淤27万立方米,栽植杨树2.1万棵、芦苇10余万株。鱼池推平1458亩,建户用沼气池6000口。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该县集中组织实施于桥水库污染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为:垃圾处理场建设、沼气池、湖滨带和芦苇湿地建设等。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生态床养殖技术推广。

  最近,记者来到出头岭镇小汪庄村的阳光养猪场,发现院子里闻不到刺鼻的异味,让人难以把这个农家小院和传统养猪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猪舍干净整洁,没有一点污水,猪圈里铺了厚厚的一层锯末。饲养员说,这就是新引进的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通过垫料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快速转化粪、尿等养殖废弃物,可以消除恶臭,并产生可供牲畜食用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此项技术“无污染、零排放”,已被库区养殖农户普遍认可。截止到2012年年底,已在西龙虎峪、出头岭、马伸桥、穿芳峪、渔阳等镇推广生态床养殖面积达到24000平方米,2013年在库区大面积进行推广。生态床养殖技术对保护于桥水库水源环境效果明显,又确保库区百姓实现养殖增收,可谓一举双赢。据环保部门测算,蓟县库区汇水流域按目前养殖规模全部改造完成后,可减少总氮排放量236.1吨,减少总磷排放量26.46吨。

  2013年年底,记者在于桥水库南岸看到,大批村庄正按照蓟县新城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进行整建制搬迁,大约涉及50个村、3万多人口,这将有效减少对于桥水库水体的污染。更令人欣喜的是,于桥水库封闭式管理工程全面启动,新建成的隔离防护网沿湖岸伸向远方……

  问题3

  “九龙”治水导致效果时好时坏

  治理

  推行“河长”负责制,破解长效管理瓶颈


于桥水库库区封闭管理工程有效减少污染

  随着本市清水工程建设,农村河道水质、河岸景观不断优化。然而,由于沿河村镇密集和管理缺失,河道、堤岸环境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现象,影响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

  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涉及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同时涉及市和区县的多个部门。如涉农区县的河道涉及农林部门,河道周围的垃圾清运属于环卫负责,河道周边的建筑管理涉及城建部门等等。现有管理体系责任不清,条块分割,协调联动机制不强,出了问题经常无人承担。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现象,迫使本市在河道水生态治理方面,亟需理顺和创新体制机制。

  说实话,本市各区县对河道水环境的治理一直在强化。但是,怎样才能避免“运动式”的环境治理呢?从市水务部门大量尝试来看,只有地方政府一把手直接参与环境治理,才能确保水环境整治的力度。

  2013年年初,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水务局《关于实行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意见》的通知,宣布实行“河长”负责制,标志着天津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掀开新篇章。所谓“河长制”,就是河道所在地区县政府负责人为水生态环境第一责任人,对所辖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负总责。

  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文运介绍,“河长制”的核心在于管理责任“一竿子捅到底”,每条纳管河道按行政区划,分段将责任直接落实到最基层的行政领导,形成大小“河长”层层负责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结合区域发展治理、管理河道;另一方面,一旦河道水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河长”直接承担有关责任。

  农业大区宝坻在“河长制”的机制探索上走在了前面。该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区内6条一级河道、8条二级河道及清水工程治理的渠道均设置三级河长,分别由有关区领导、镇街主要负责人和沿河各村村委会主任担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护工作机制。

  潮白新河高家庄镇百里河段,过去经常出现村民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现象。宝坻区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超出权限范围,水务部门没法直接管理。实施‘河长制’后,河长可以要求多部门协作,媒体曝光、跟踪报道,乡镇负责人现场实地勘察,派出保洁队员进行清理,修复临河保护网的缺口,增加附近村的垃圾池,并广泛宣传水资源保护意义。没过多久,这里河水、河岸都变干净了,村民也不再往河里倾倒垃圾了。”

  采访中,一位基层“河长”感慨地说,“过去,一个普通的向河道倾倒污染物事件,可能从监管、处罚再到打捞排污都属于不同环节。‘河长制’就是各个部门主动进位,填补过去管理的缺位。”宝坻区实施“河长制”以来,公众的水环境意识增强了,河道排污口明显减少,河道水系更加畅通,城区水面漂浮物得到及时清捞,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和宝坻区一样,在武清区,区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分别签订“河长制”责任书,明确职责分工、管理范围、奖惩办法。目前,武清城区的河道基本消除了污水直排入河现象,形成一条条以水为轴的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

  实行“河长制”就是为了“河长治”。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文运说,目前全市6244公里河道堤防已有60%纳入“河长制”管理,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河长制”确保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模式,着重加强截污治污和水资源保护、堤岸水面保洁和违章建筑清理、河道绿化和景观建设等多方面工作,为美丽天津建设创造条件。

  “河长制”实施效果显现:现在全市主要河道水质达到Ⅴ类及以上的长度比例由2011年的18.7%上升到2013年的25.8%,水质黑臭长度由184公里减少到28公里。已治理的133条(段)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管理和保护呈现崭新格局。(记者何会文)

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张璟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