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印象——历史地理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编辑:付勇钧  2018-06-01 15:56:08

滨海湿地

天津建卫

天津之名始于明朝,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别名“津沽”、“津门”等。

天津地区在史书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正式名称,是唐朝《通典》中使用的“三会海口”。

天津枕河濒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隋朝(581-618 年)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天津成为运河北端连接漕运和海运的重要节点,是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在中国南北方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618-907年)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1115-1234年)在直沽设“直沽寨”(今三岔河口一带),元朝(1206-1368年)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年号为永乐。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次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可以说,“筑城设卫”是天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漕运的兴盛则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1404 年正式建卫到 2018年,天津建城已有614周年。

近代天津

天津是最早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触的中国城市之一,1860 年后,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洋务运动”的基地,并在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教育等各个领域引领风气之先,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

20 世纪上半叶,天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工业和金融中心,成为近代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在天津的经济辐射与带动之下,中国北方地区各个行业的近代化和外向化水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北方的整体经济实力,改变了当时北方在全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使这里重新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地质地貌

天津市土地总面积11916.9平方公里,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堆积平原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93%。因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渐下降,属于由燕山山脉向滨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天津北部平均海拔 1052 米,最高点为蓟州区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东南部毗邻渤海湾,平均海拔仅3.5米,是华北平原的最低点。

天津地区是在漫长的海退陆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地质史长达20亿年。长期而缓慢的地质演变,孕育形成了山、河、湖、海、泉、湿地俱全的独特地理构造和地貌景观。蓟州区北部山区拥有独特的古地理环境,地质遗迹类型多、分布广、价值大。中国首个国家地质公园——天津蓟州区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唯一记录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质历史的国家地质公园。72公里长的海河,逶迤穿城而过注入渤海,让整个城市都充满了灵动活力。

区位优势

天津地处太平洋西岸,位于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地带,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陆丝路”东端与“海丝路”北端的交汇点,

同时还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起点之一。背靠中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经济腹地辽阔;面向东北亚和亚太经济圈,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港口资源是天津的核心战略资源和最大优势,天津港航线已经实现了对全球主要港口的覆盖,全球排名前三位的海运联盟均已在天津港开辟了规模最大的班轮航线。天津港正在建设成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节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战略机遇叠加的背景下,天津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城市活力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天津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港口和产业集群优势,着力深化京津冀务实合作,服务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战略,努力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新支点和全球资源配置枢纽。

本网站由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协调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